地下管线看起来就像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条条“生命线”,像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它。不论是要搞工程施工、管线维护或者做城市规划,首先得把地下的管线走向摸清楚。不过呢,管线的材质不一样、埋在地下的深度不同,里面走的东西也有差别,所以不同的探测技术用在它们身上,效果差别还挺大的。下文将从金属管线、非金属管线、综合管线这些不同类型管线的特点,好好分析了一下电磁感应法、地质雷达法、惯性导航法这些常用的管道走向探测方法在什么类型的管道和探测环境下适合使用,也给大家在选则管道走向探测仪和探测方法上提供点技术上的参考。
一、金属管线:首选电磁感应法
像钢管、铸铁管、铜管这类金属管线,其导电性能比较好,磁性特征也挺明显,因此也就成了电磁感应法主要的探测对象。那电磁感应法是咋探测的呢?它主要是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来的:首先是通过发射线圈往地下发射交变电磁场,金属管线在这个电磁场里会产生涡流,涡流又会形成二次电磁场,这个二次电磁场被接收线圈捕捉到之后,就能转化成管线位置的信号。
它的技术优势就是对金属管线的定位精度能达到±5厘米,深度探测的误差一般也小于5%,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成本也比较低,适合埋深在0.5米到5米的管道走向探测。比如说,供水用的钢管、燃气用的铸铁管,都能通过这种检测方法快速确定管道走向。
它的局限性也是有的,要是管线有防腐层破损、接口松动的情况,或者和其他金属结构交叉了,就很容易出现信号干扰。那这个时候该咋办呢?这种情况就可以考虑结合多频电磁法,通过调整发射频率来区分邻近的管线或者用夹钳法,直接接触管线发射信号,以此来消除地表的干扰,提高探测的准确性。要是遇到埋深超过5米的金属管线,还可以辅助用磁梯度法,通过测量地磁场异常来定位像铸铁管这种含铁磁性的管线。
二、非金属管线:地质雷达+声波探测
像PVC管、混凝土管、PE管这类的非金属管线,它们的材质导电性差、也没什么磁性,用传统的电磁感应法基本是查不到的。这时候就得靠地质雷达(GPR)、声波探测这些技术来找出管道的走向了。
地质雷达法,是一种不用破坏地面就能探测管道走向的技术。它的原理挺简单,往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然后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能清楚知道地下东西的位置、结构、长啥样,还有管道埋的有多深。
地质雷达适用的地方很多,像地质勘察、隧道施工前的超前预报、水利水电工程,还有盾构机上面的病害检测、地下管线的探测,都用得上。
它最大的好处是看非金属管线特别清楚,分辨率能到2-5厘米!像干燥的土壤、砂石层这种导电性不强的地方就非常的适用。像是埋在0.5米到3米深的PVC给水管、PE燃气管,用它探测很合适。
如果要是在含水量高的土壤或者黏土层里,电磁波就衰减得厉害,看不太清楚。这时候就得换低频天线,比如100MHz的,探测深度能延长到5米左右。
声波探测法,就是平时经常用的一种非金属管道探测方法。它的原理也挺简单,就是利用声波在管道里传播的那些特性,通过发射和接收声波信号,就能知道管道在哪儿、是怎么走的。一般来说,声波探测器有发射器、接收器和数据处理系统这几个部分。发射器负责往管道里发送声波信号,接收器呢,就接收那些从管道反射回来的声波,最后数据处理系统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分析,管道的位置和走向就都清楚啦。这种方法好处还挺多,探测距离远,而且测得也准。不过要是管道里有水、泥浆之类的液体,声波信号就会受到挺大的干扰,这样探测效果也会差不少。
三、综合管线+复杂场景:结合多种探测方法
城市地下的管线,基本都是“多材质、多层叠、高密度”的布局,仅靠一种探测方法,容易漏掉,或者判断错误,“主方法+辅助方法”这种综合探测的方式会比较适合。
金属和非金属混在一起的区域:用“电磁感应法”把那些金属管线定位出来,标记好位置,再用“地质雷达”去扫描剩下的地方,把非金属管道的位置也找出来。举个例子,市政道路改造,可以同时探出钢制的电力管和PVC材质的通信管各自是怎么走的。
埋得特别深或者藏得特别隐蔽的管线:比如说埋深超过5米的大型管道,像混凝土的雨水干管这种,可以用“惯性导航法”。具体做法如下:把传感器放到管线里面去,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角速度来推算出管道的走向。管道走向的定位精度能达到每米偏差不超过±0.1米。但是得能找到管线的检修井这些入口才行,此法只适合那些有条件进去的管道。
水下和复杂地形的探测:比如穿过河流、湖泊的管线,可以用“磁梯度张量探测”,通过测量地磁场三分量的异常来定位金属管线,或者用声呐成像技术;要是碰到山区的岩石地层,结合“钻孔CT”技术,通过钻孔之间电磁波或者声波的透射成像,来实现地下管线的三维重构。
四、不同管道材质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
选管道探测方法其实不难,记住这几点就行。首先得看管道本身是啥材质的,要是金属管子,那电磁感应法肯定是首选;要是非金属的,比如PVC管这些,那就主要靠地质雷达来测。
然后还得看看周围环境合不合适。像盐碱地这种导电性强的土壤,就别用电磁法了,改用地质雷达会靠谱些;要是周围噪音特别大,那声波探测就得小心用,不然结果可能不准。
再有就是精度要求。如果是马上要施工开挖了,那定位得精确到厘米级,这种时候可以把电磁法和地质雷达结合起来用;要是还在规划阶段,就想快速过一遍大概情况,用无人机磁测这种米级精度的遥感方法就行,又快又省事。
对了,开始探测前,最好先把管道的竣工图纸、材质参数这些基础资料找来看看,省得瞎忙活。探测完了也别就这么算了,挖开验证一下很重要,抽检比例至少得有5%,这样才能保证结果是靠谱的。
结语
地下管线走向的探测关键其实就是“看情况来,哪种管子用哪种招”。金属管子用电磁感应法,又快又好用;非金属管子,用地质雷达法,它能穿透东西看清楚;要是情况复杂,那就结合着用。
目前AI算法比如用深度学习识别雷达图像、物联网像分布式光纤传感,这些技术发展很快,以后管线探测肯定会越来越智能,还能实时监测。但是不管技术怎么进步,根据管线本身的特性来选则探测方法,是决定探测准不准的根本。只有选对了方法,才能给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开发和利用,提供靠谱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 管道走向探测方法,不同管道材质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管道走向探测仪,地质雷达,地下的管线走向探测方法,地下管线走向的探测
咨询热线
188-1712-1526 188-1712-1519